读《Chinese Workers》
怎样看待中共前30年社会主义时期?我的想法经历了几次反复。脱离了学校教育的正统观点后,最先接触到的是自由派学者的思想。印象较深的有贺卫方和张千帆,虽然我也记不清谁说过什么,但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开始把那30年视为一场荒唐一场梦,觉得要是没走这30年的弯路,一开始就和美国结盟,搞改革开放的话,说不定中国现在已然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了。
后来因为找工作碰壁,思想逐渐左倾,转而将许多玫瑰色的想象加诸前30年,譬如免费的医疗教育、分配工作和住房等等,并把邓小平后来的改革视作一种背叛。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现在的我来说,前30年更多地是一场失败的社会主义实验。而如何评价前30年,则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立场。在自由派或资本主义者眼中,一场失败的社会主义实验,确实是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作为社会主义者,可能更重要的是承认失败,并分析实验走向悲剧性失败的种种内在原因。而这里面的原因,决不是一两个人的背叛所能够解释的。
循着这个思路,先后读了《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红色工程师的崛起》、《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到今年又添了Jackie Sheehan的《Chinese Workers》。作者以时间为序,梳理了建国以来几次大的工人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左派和右派共有的迷思,即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时期是没有工人运动的,工人作为社会主义下地位最高的群体,作为主人和领导阶级,是中共的铁杆支持者。书中提出,大规模的工人抗议活动几乎伴随着前30年的每一场政治运动。工人的主要诉求,既有我们容易想到的如提高工资、加班要有加班费、与临时工签订正式合同、增加医疗保障等经济方面的要求,也包括了民主选举工会和干部、工人参与管理、乃至建立独立工会这类的政治诉求。
另外一个观察是,这些国内的政治运动往往是与社会主义阵营里其他国家的政治运动遥相呼应、声气相连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并不单纯是中共或毛泽东喜欢搞政治运动,而更可能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确实积累到了要爆发的程度。
时间 | 事件 | 代表性文件 | 外国政治运动 |
---|---|---|---|
1949-55 | 民主化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 ||
1956-57 | 双百方针和反右 | 匈牙利革命 | |
1958-65 | 大跃进 | ||
1966-69 | 文化大革命 | 杨小凯《中国向何处去》 | 布拉格之春 |
1969-76 | 四五运动 | 李一哲《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
1976-84 | 民主墙运动 | 波兰团结工会 | |
1984-94 | 六四民运 |
(书中多处引用了刘国凯、陈佩华、杨小凯的著述,后又特意找了他们的一些文章来看)
《Chinese Workers》无疑给人许多启发,但可能受制于史料的收集,对历次工人运动的阐述总有浮光掠影之感,使人读毕难脱中国工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笼统印象。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具体到运动中某一工厂的工人抗议者,他们面临着哪些选择和压力?既可以只提经济诉求或政治诉求,也可以同时提出,他们是如何抉择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抛出危险性更高,更容易招致残酷镇压的如独立工会之类的政治诉求?这些问题尚不能在书中找到很好的解答。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验,窃以为其目标乃是探索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能够真正实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其核心在于不管有盐还是无盐,都能够实现大体公平的分配。这一制度不应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至于什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共产主义以物质极大丰富为先决条件”等说辞无非是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障眼法。
上个世纪末,苏联、南斯拉夫、中国,不同模式的社会主义实验均告失败,给抱有理想的人沉重一击。这不单单是政权更迭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对这一探索丧失了信心。人们开始问:理想的制度是否根本就不存在?而从来就不看好社会主义的人则迫不及待地宣称历史已告终结。
应该承认,在经历世纪末大溃败后,想要重建人们的信心是极度困难的。或者说,在未来几代人中,我们不能对社会主义、对革命抱有太多的期待。
但作为认同社会主义目标的人,还是希望能读到更多对历史的客观分析。毕竟,若对失败的实验不加反思和总结,那这场实验对社会主义者而言,就如对资本主义者一样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