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坏处

读书的好处论者无数,却没人来谈谈读书的坏处。此处所讲的读书,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专指为了求取功名、学位而读的书。

读书、学习,本质上是对人自身的一种投资。世界上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而投资从来就是有好有坏。若一项投资成本低风险小而预期的回报高,我们就称为好的投资;若是成本高或是风险高而预期的回报不足以补偿,那就是一项糟糕的投资了。既然读书也是一种投资,我们不妨也依照分析投资的方式来分析一下读书的好与坏。

我屈指一算,读书的坏处不外乎三。这三样坏事不见得应在每个读书人身上,但不读书的话肯定是不会染上这三种毛病的,所以读书乃是这些毛病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可以说是读书的风险。我读书不多,三种毛病虽多少有一点,然而还都只是早期症状,这时候最需警醒,否则到积重难返的程度就悔之晚矣了。

一曰偏执。

“了解一种观点,除了要看它的主张者所宣传的,还要看看骂它的人都是怎么说的。” ———— 秦晖

读书这件事,要么不读,要么就得读透,最忌讳的就是半瓶醋。没读过书的人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从自身利益出发,依靠基本的常识作出判断,虽然有时会失于目光短浅,但总还不至铸成大错。若是博学之士,则会分析问题的本质,综合前人的经验,提出多种解决的途径,对每种途径都详细地分析其利弊,之后依据自身的情况来择取。而真正糟糕的就是我这样的半瓶醋,这个也知道一点,那个也知道一点。概念都听说过,了解程度永远超不过维基百科,你若要我解释解释,我只能瞠目结舌。遇到问题未及分析,脑子里先涌出一大堆的概念名词,却感到哪个都抓不住,好像无数塑料袋在空中飞舞。面对这种情景,若是找到一个跟实际多少能对得上号的,或是理论、或是概念、或是主义,便如找到救命稻草一般,忙不迭地往问题上生搬硬套。

这样生套,总有人会提些反对意见,我一听往往就变得暴躁易怒。这种反对意见我听不懂,也不想听。我学问没有到家,既听不懂,更无法指望能够说服别人。这样一来,任何人的反对都是在给我捣乱。如果可能,我就得想办法让他们闭嘴,当所有人都闭嘴后,我所主张的不就成了宇宙真理了吗?

另一方面,除了叽叽喳喳的反对意见,现实才是更加残酷的对手。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若能引发上海大火,那么无证领导人违规操作国家机器所带来的灾难简直令人无法想象。任你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威望,也改变不了自然的规律,改变不了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的惨痛后果。问题和主义对不上可怎么办呢?我是绝对不会承认我之前的主张有问题的,否则我在别人眼里不就显得很蠢?别慌,咱不改主义,改问题不就得了。这时候啊,阳明学就派上大用场了。啥叫“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虽然说现实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但是啊,只要狠抓世界观改造,是非、对错、真假、黑白统统可以颠来倒去,我不是依然真理在握吗。

不管我是不是半瓶醋,关键是要控制住瓶子的制造标准。

二曰懒惰

“长期学徒制并不利于少年人养成勤劳习惯。按件计资的劳动者自然会趋于勤勉,而学徒可能因利不关己而流于怠惰。一般情况,从事底层职业的劳动者,其乐趣完全来自劳动报酬,越早享受到劳动的乐趣,就越早对劳动感兴趣,也就越早养成勤勉的习惯。少年人若长期不能享受劳动的利益,当然会厌恶劳动。慈善机构送去做学徒的儿童,其年限一般比普通人要长,结果他们大多成为懒惰无用之人。” ————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为什么西方家庭很多都会鼓励孩子自己打工挣零花钱?我原以为是出于让年轻人多接触社会,掌握技能的目的,潜意识里跟大学的所谓“社会实践”课程混在一起了。后来又有人讲是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但直接给钱有点拿不出手,因为白来的钱不被爱惜,所以要曲线救国,下一盘大棋。直至看到亚当·斯密的这番话,我才明白,打工实在是为了让年轻人养成节俭勤勉的习惯。

那么为什么读书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呢?我总觉得这一问题在中国更加严重一些,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的教育,其目的并不是使人更好地劳动,而是让人不用劳动。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好好读书,你将来就可以不用劳动了。一个国家的精英既不劳心也不劳力,整天价叫嚷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其所经营的学校宣扬的是什么教育理念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学校里待得愈久,愈会厌恶劳动。虽然上课做题也可以看成是创造人力资本的一种劳动,但是因为其成果难以衡量,且没有什么直接的报酬,学生就无法在劳动和所得之间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心态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畸变:一是因为劳动也没有回报,故而放弃学习,得懒则懒,既然上课也不点名,索性躲在寝室里打游戏;二是强迫自己为学习找到一种标的物,往往是学分,更长远的目标则是出国,彻底成为野心的俘虏。同样是选修课,为什么要选“数值计算方法”而不是“动漫文化赏析”呢,实则是一种更隐蔽的懒惰。后者所回避的真正问题是,如果你在国内读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出国,那么出国继续读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不管我躲藏到几时,最终都必须回答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你花在想上的时间多一点,花在做上的时间就少一点。一点不想也不好,太过盲目,但是想了一辈子都没想明白的人生似乎更加悲剧。

三曰虚伪。

“人们具有的天赋资质各有不同,不过其实际差异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壮年时期,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所表现出的各异才能,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不同职业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归因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所致。例如,在六岁或八岁之前,哲学家和普通搬运工的天赋并没有显著差异,他们的父母和玩伴很难发觉他们之间有何不同。随后,他们开始接受有差别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直至从事不同的职业。于是,旁人开始关注其不同才能,并逐渐将其放大。最后,哲学家的虚荣心使他不肯承认与搬运工再有任何相似之处。人类如果没有互通有无、以物易物、彼此交易的潜在倾向,部族中的每个人就必须亲自生产自己的一切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要履行相同的责任,从事同样的工作,那么就不可能有职业上的差异,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才能上的差异。” ———— 亚当·斯密 《国富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称的哲学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家,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同哲学博士指的不是研究哲学的博士是一个道理。亚当·斯密寥寥几句已经把读书为什么会引致虚荣心的膨胀说得很清楚了,我只谈谈这种心理所带来的后果。

假如一个科学家因为作出了杰出的成果而享受优渥的生活,应该没有人会去质疑。若是一个寸功未立的政客呢,或是一个没有任何像样著作的国学大师呢?当他们也要求国家为其提供别墅,配备私人秘书和司机,厨子和花匠的时候,自然就会受到民众的质疑。此时一个最方便的狡辩就是借助各种先天的条件证明自己拥有过人的禀赋,政客会说他们家是四世三公,学者会说他们家是家学渊源,皇上会说他是天选之人。总结下来就是一个词,“天赋”。既然一个人成为学者、政客或是皇上都是上天决定的,那么他骑在人民头上屙屎屙尿也是上天决定好的咯。人人生而平等,这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理想,而是一种信仰。假如你相信人人生而平等,那么人类平等才有其合理性,否则我生来就是主子,为什么要和奴仆谈平等?但是随着虚荣心的膨胀,人会变得越来越抗拒这种想法,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成功除了家庭条件与自身努力之外,天赋异禀才是真正的原因。毕竟家道可能中落,自己如果不努力也会很快被别人超越,只有天赋,别人抢不走也学不会,最让人舒心。如果这种想法仅限于青年人的自我安慰,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应当警惕的是其所侵蚀的乃是平等的根基。

同理,虚荣心也会破坏人的同情心。为什么我生活优渥,而别人却贫困悲惨呢?我很难说比他们多付出了多少劳动,那么就只能解释为我天赋异禀了。然而这仍不足以使我彻底地摆脱不适的感觉,我感受到我的幸福正是他人不幸的原因,人类固有的同情心折磨着我。怎么办?这时候就得靠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了。《孟子·梁惠王章句》记载梁惠王看到有人牵着头牛要宰了给他吃,于心不忍,下令换成一头羊。孟子听了说很好,他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不忍杀死可爱的小牛小羊,可我又想天天吃户外烧烤,咋办?孟子说简单,你离厨房远点别看他们宰牛宰羊不就完了,晚上睡觉梦见烤肉都是从树上长出来的,从此就心安理得,功德圆满了。既要享受奴隶劳动,又嫌奴隶脏乱差丢了主子的脸,怎么办?把城中村全扒了,打工者都轰得远远的,让他们白天换上制服进城干活,晚上爱哪儿凉快哪儿凉快去。于是为了满足君上的伪善,奴仆们不禁要忍受残酷的剥削,其居住的自由也被夺走,被迫住在离工作地点极远的破败村落里。

读书当然不是以上这一切的原因,但是读书往往引致虚荣心的膨胀,而虚荣心则会使人认为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如果无法克服这三个问题,我觉得自己最好不要谈什么读书深造,否则只会通向彻底的堕落。

写于 2016年10月16日